“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出自金朝元好问的《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诗句共16个字,诗句拼音为:xī yuán hé xiàn xiāng sī shù, xīn kǔ méi huā hòu hǎi tá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全诗

《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金朝   元好问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
春风都属富家郎。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分类: 羁旅相思 鹧鸪天

作者简介(元好问)

元好问头像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元好问 赏析

  这首词主要是写别情。“候馆”是行人寄住的旅舍,昏灯凉雨是此时与他作伴的凄凉景物。“小楼”是居人所在的闺楼,明月照床衬托出她静夜无侣的孤栖境况。两者对举,构成一种典型的伤别怀人的抒情背景,由此决定了全词的情调氛围。“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分别借用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词原句,巧成对仗。在这里,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前边两句所描写的环境中的自然之物。这种萧索的时令和孤独的环境,最容易唤起人的离愁别绪。“今夜还如昨夜长”一句,看似说得无谓,却告诉读者两层意思:一是受着相思的煎熬,耿耿难眠,故觉夜长;二是夜夜相思,不止一天了。

  下片不再怨天,却转而尤人。“金屋暖,玉炉香”,与候馆、小楼清境相对,不仅标明是富家器物,而且又有金屋藏娇典故潜在的暗示,使人想到富家男女终日厮守,这和词中主人公的孤独况味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谓将像梅花那样熬过寒冬,迎来海棠开放的春天。然而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零了。在自我宽慰中,希望与悲感交织,一线亮色中仍不免忧郁的灰青。

  这是元好问以“鹧鸪天”词调所写“宫体八首”的第一首。元好问于词,似有集大成之意。这八首宫体词,并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偎玉倚香,剪红刻翠,不过偏重于写男女相思之情而已。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点令人称赏。在构思上,打破了柳永等人写羁旅愁思常用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目光专注于眼前情景,把回忆的画面处理到幕后。这样就避开了往日相依相偎耳鬓厮磨的一般化描写,少了点曲折,却更显得单纯恳挚。其次,词的结尾以景结情,语淡情深。景又不似实景,乃近于诗的比兴,置于结尾,淡宕涵浑。其三,这首词擒离词造语,素朴清新,力避绮靡甜腻字面。若“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数句,直是乐府民歌之俊语。凡此诸方面,构成了质朴清纯的风格,依稀晚唐小词风味。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zhè gū tiān
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hòu guǎn dēng hūn yǔ sòng liáng, xiǎo lóu rén jìng yuè qīn chuáng.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duō qíng què bèi wú qíng nǎo, jīn yè hái rú zuó yè zhǎng.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jīn wū nuǎn, yù lú xiāng.
金屋暖,玉炉香。
chūn fēng dōu shǔ fù jiā láng.
春风都属富家郎。
xī yuán hé xiàn xiāng sī shù, xīn kǔ méi huā hòu hǎi táng.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的相关诗句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的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

*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出自元好问的 《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您也许还喜欢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云淡风高叶乱飞,小庭寒雨绿苔微,深闺人静掩屏帷。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