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 苏轼

宋代   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桃花》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桃花》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桃花争相开放,如同没有等待叶子的允许,密密地连接在一起,几乎看不到花间的隔离。在池塘旁边,有人窥视监视,一条惊慌的鱼跃出水面,溅起水花飞过桥。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桃花的生命力和热情。桃花不顾一切地开放,像是没有等待叶子的允许,密密地相连,形成了一片华美的景色。诗中提到了一个人在池塘旁边窥视监视,这突然的惊扰使一条鱼跃出水面,溅起水花,给整个景象带来了一种生动的动态感。

赏析:
苏轼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象,通过桃花的生长状态和形态表达了桃花的热情和生命力。诗中的桃花不受任何阻碍,争相开放,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景色。这种热情和生命力与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诗中的窥视者和惊鱼的插入,使整个景象更加生动有趣。窥视者的出现给诗中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戏剧性,而惊鱼跃出水面的瞬间则给整个景象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感觉,使诗意更加丰富。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展现了苏轼的诗性和情感。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思考和意境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启迪和思索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桃花》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áo huā
桃花

zhēng kāi bù dài yè, mì zhuì yù wú tiáo.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bàng zhǎo rén kuī jiān, jīng yú shuǐ jiàn qiáo.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桃花》专题为您介绍桃花古诗,桃花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苏轼 《初发嘉州》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