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蝶》 苏轼

宋代   苏轼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
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鬼蝶》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鬼蝶》是苏轼创作于宋代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双眉卷铁丝,
两翅晕金碧。
初来花争妍,
忽去鬼无迹。

诗意:
这首诗以描述一只蝴蝶为主题,表达了蝴蝶的美丽瞬间和生命的短暂。蝴蝶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它的出现像是一幅移动的画,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然而,蝴蝶的离去却是突然而无痕迹的,正如鬼魅一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描绘了蝴蝶的瞬间美丽和消逝的特点。首句“双眉卷铁丝”描绘了蝴蝶翅膀外形的动态曲线,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蝴蝶翩翩起舞的姿态。接着,“两翅晕金碧”用色彩的形容词表现了蝴蝶翅膀上金黄和碧绿的斑点,使其更加华丽夺目。第三句“初来花争妍”表达了蝴蝶初次出现时与花朵的竞相妍媚,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一句“忽去鬼无迹”意味着蝴蝶的离去突然而无痕迹,仿佛鬼魅一般消失了,给人留下了遗憾和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美的虚无的主题。蝴蝶作为一个短暂而美丽的存在,它的生命转瞬即逝,如同幻影一般,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但又让人感到无奈和惋惜。这种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总体而言,苏轼的《鬼蝶》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蝴蝶的美丽瞬间和生命的脆弱短暂。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鬼蝶》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guǐ dié
鬼蝶

shuāng méi juǎn tiě sī, liǎng chì yūn jīn bì.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
chū lái huā zhēng yán, hū qù guǐ wú jī.
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鬼蝶》专题为您介绍鬼蝶古诗,鬼蝶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苏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苏轼 《仆领贡举未出钱穆父雪中作诗见及三月二十日》苏轼 《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苏轼 《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复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苏轼 《送吕昌朝知嘉州》苏轼 《雪后便欲与同僚寻春一病弥月杂花都尽独牡丹》苏轼 《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访北山清顺道潜二》苏轼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苏轼 《四明狂客》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