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苏轼

宋代   苏轼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分类: 不见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对两位蜀地的僧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这两位僧人被称为"天圣二僧",他们都来自蜀地(今四川地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遗憾,因为无法与他们相见,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但却试图以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他不愿意为游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为了锦城(指成都)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蜀地僧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虽然作者无法与这两位僧人相见,但通过诗歌的表达,他将自己的感受传达了出来。诗中的"天圣二僧"是对这两位僧人的尊称,彰显了他们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声望。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说明他对这两位僧人的景仰超越了对家乡的思念。他试图用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最后一句"岂知身是锦城僧"表明苏轼自己已经在锦城成为了一位僧人,这也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嘲和自省。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用意深远。通过对蜀地僧人的思念,苏轼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同时,他也通过自嘲和自省展现了对自己身份的思考。这首诗词凝练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iān shèng èr sēng jiē shǔ rén, bú jiàn, liú èr jué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jiā shān wàng le jiǎo téng téng, shì zuò bā tán què jiě yīng.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bù wéi yóu rén wèn xiāng lǐ, qǐ zhī shēn shì jǐn chéng sēng.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专题为您介绍《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的诗词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诗意词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苏轼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苏轼 《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苏轼 《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苏轼 《武昌西山》苏轼 《席上代人赠别三首》苏轼 《席上代人赠别三首》苏轼 《戏书》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二首》苏轼 《新葺小园二首》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