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景文咏莲塘》 苏轼

宋代   苏轼
塘上钩帘对晚香,不知斜日已侵床。
江妃自惜凌波□,长在高荷扇影凉。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同景文咏莲塘》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同景文咏莲塘》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莲塘景象。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塘上钩帘对晚香,
不知斜日已侵床。
江妃自惜凌波色,
长在高荷扇影凉。

诗意:
这首诗以莲塘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述了傍晚时分,莲塘上的钩帘迎着晚风散发着芬芳香气。诗人不知不觉间,斜阳已经照到了床上,暗示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提到了江妃,她自觉自己的颜色与莲花相似,自愿长久地留在高高的荷叶上,为人们遮挡炎热的阳光,带来凉爽的阴影。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擅长的景物写作风格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的莲塘景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莲花的高洁和自然的美。通过描述钩帘散发香气、斜阳照射到床上以及江妃留在荷叶上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光阴流逝的思考。

诗中的"钩帘"、"晚香"、"斜日"、"床"、"江妃"、"凌波色"、"高荷"和"扇影凉"等词语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莲塘景色的感受。同时,诗人将人物形象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通过江妃自愿留在高荷上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对光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高洁品质的赞美,给人以深思和赏心悦目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同景文咏莲塘》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óng jǐng wén yǒng lián táng
同景文咏莲塘

táng shàng gōu lián duì wǎn xiāng, bù zhī xié rì yǐ qīn chuáng.
塘上钩帘对晚香,不知斜日已侵床。
jiāng fēi zì xī líng bō, zhǎng zài gāo hé shàn yǐng liáng.
江妃自惜凌波□,长在高荷扇影凉。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同景文咏莲塘》专题为您介绍同景文咏莲塘古诗,同景文咏莲塘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苏轼 《五色雀》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苏轼 《息壤诗》苏轼 《戏书王文甫家》苏轼 《小饮西湖,怀欧阳叔弼兄弟,赠赵景贶、陈履》苏轼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苏轼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苏轼 《谢人送墨》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