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道中作》 苏轼

宋代   苏轼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临城道中作》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临城道中作》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逐客何人著眼看,
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
可独衡山解识韩。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临行的时候,他站在临城道上远望,思绪万千。他看到太行山脉绵延千里,像是为他送行的马鞍。虽然他尚未能回应愚公谷的邀请留下来,享受柳树的清凉,但他却能独自领悟衡山的壮丽,解读韩愈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自己的旅行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首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出,诗人询问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表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感慨。接着,他用太行山脉作为景物描写,赋予山脉送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于远行的决心和不舍之情。

接下来两句描述了苏轼在旅途中的选择与困惑。他说自己尚未能留在愚公谷,享受柳树的风凉,暗示了他对于安逸和舒适的向往,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必须继续前行。最后一句表达了他对衡山的理解和对韩愈的赞叹,显示了他对文学和人文的关注和热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苏轼临行时的复杂情感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离别的惋惜,又有对于追求和探索的坚持。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的体验和境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临城道中作》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lín chéng dào zhōng zuò
临城道中作

zhú kè hé rén zhe yǎn kàn, tài xíng qiān lǐ sòng zhēng ān.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wèi yīng yú gǔ néng liú liǔ, kě dú héng shān jiě shí hán.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临城道中作》专题为您介绍临城道中作古诗,临城道中作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苏轼 《梦中赋裙带》苏轼 《觅俞俊笔》苏轼 《破琴》苏轼 《仆曩於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苏轼 《清溪词》苏轼 《秋日寄友人》苏轼 《入馆》苏轼 《瑞金东明观》苏轼 《三朵花》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