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骊山高顶寓目》 李显

唐代   李显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分类:

作者简介(李显)

李显头像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二年(699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登骊山高顶寓目》李显 翻译、赏析和诗意

登骊山高顶寓目

岱宗夫如何?骊山顶上寓目。

下望西都,八水帝王之都。

阊阖雄丽的里闷,城阙壮丽的规模。

贯渭称天的邑,含岐实在幽区。

金门披玉馆,因此认识了皇图。

中文译文:

登上骊山高顶凝视

哪位神仙是如此高傲?我在骊山顶上凝视。

往下望去是西京,八条水流经帝王之都。

里闷中阊阖丽奇,规模大得壮丽庞大。

贯穿渭水被誉为天邑,岐山丘陵真是幽隐之区。

金门敞开玉馆,因此我认识了皇图。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登上骊山高处,俯瞰着西京的景象。西京是秦汉时期的都城,规模宏大,雄伟壮丽。作者描述了阊阖丽奇的城市景观,以及渭水贯穿其中,被称为天邑。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岐山的幽隐之美。最后,诗人说他通过金门打开的玉馆,认识了帝王的谋略和政治图谋。整首诗以纵览西京的视角,展示了帝都的宏伟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敬仰帝王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骊山高处登临西京的景色,展现了秦汉时期都城的壮丽与雄伟。作者运用宏大的词藻,多次使用形容词来描绘城市的规模和景观,增加了诗的气势。同时,通过描绘渭水和岐山的幽隐之美,给诗增添了一丝宁静和神秘感。最后,作者通过金门披玉馆来展现自己对帝王阴谋和政治图谋的敬佩,体现出作者对帝王的崇敬之情。整首诗以壮丽的城市景观为背景,通过描写和赞美,展示了唐代帝都的雄伟与庄严,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登骊山高顶寓目》李显 拼音读音参考

dēng lí shān gāo dǐng yù mù
登骊山高顶寓目

sì jiāo qín hàn guó, bā shuǐ dì wáng dōu.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
chāng hé xióng lǐ hàn, chéng què zhuàng guī mó.
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guàn wèi chēng tiān yì, hán qí shí ào qū.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
jīn mén pī yù guǎn, yīn cǐ shí huáng tú.
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登骊山高顶寓目》专题为您介绍登骊山高顶寓目古诗,登骊山高顶寓目李显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李显著名诗词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石淙(太子时作)》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柏梁体联句》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立春日游苑迎春》 《幸秦始皇陵》 《登骊山高顶寓目》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您也许还喜欢

《幸秦始皇陵》李显 《立春日游苑迎春》李显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李显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柏梁体联句》李显 《石淙(太子时作)》李显 《石淙(相王时作)》李旦 《过晋阳宫》李隆基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思功业感而赋诗》李隆基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李隆基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