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的读音 太學的意思

太学 (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學”的读音

拼音读音
[tài xué]
汉字注音:
ㄊㄞˋ ㄒㄩㄝˊ
简繁字形:
太学
是否常用:

“太學”的意思

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太学 tàixué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辞典解释

太学  tài xué  ㄊㄞˋ ㄒㄩㄝˊ  

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

英语 Imperial College of Supreme Learning, established in 124 BC, an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nstitute in ancient China until the Sui Dynasty

德语 höchste kaiserliche lehranstalt im alten china (V)​

法语 Taixue

网络解释

太学 (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學”的单字解释

】:1.高;大:太空。太学。太湖。2.极;最:太古。3.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老师(老师的父亲或父亲的老师)。太夫人(尊称别人的母亲)。4.a)表示程度过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太热,烫手。人太多了,会客室里坐不开。他太不谦虚了。b)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只限于肯定):这办法太好了。这建筑太伟大了。c)很(用于否定,含委婉语气):不太好。不太满意。5.姓。
】:同“”。

“太學”的相关词语

* 太學的读音是:tài xué,太學的意思:太学 (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其它词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