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前古桧》 苏轼

宋代   苏轼
当年双桧是双音,相对无言老更恭。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塔前古桧》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塔前古桧》是苏轼宋代时期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当年双桧是双音,
相对无言老更恭。
庭雪到腰埋不死,
如今化作两苍龙。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棵古老的桧树(古代称柏树为桧)在塔前的景象。诗人借用桧树的形象,表达了岁月更迭、事物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古桧树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和生命的感慨。下面是对每句诗句的具体解析:

当年双桧是双音,
"当年"指的是过去的时光,"双桧"指的是两棵桧树。"是双音"表示两棵桧树在过去是一起鸣叫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它们在过去一起生长、相互陪伴。

相对无言老更恭。
"相对无言"表示古桧树在塔前相对而立,不言不语。"老更恭"则表达了桧树的老态,以及它们在岁月中更加庄重、恭敬。

庭雪到腰埋不死,
"庭雪"指的是飘落在庭院中的大雪。"到腰埋"形容雪的厚度,意味着大雪覆盖了桧树的底部。"不死"表示桧树即便被大雪覆盖,仍然不会死亡,展现了桧树的坚韧和生命力。

如今化作两苍龙。
"如今"指的是现在,"两苍龙"指的是桧树的枝干。这里将桧树的枝干比喻为两条苍龙,显现出桧树的威严和雄壮。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古桧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思考。桧树作为一个象征,展现了坚韧不拔、庄重恭敬的品质,同时也传递了人生的哲理和哀怨之情。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借物抒怀的手法,是苏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塔前古桧》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tǎ qián gǔ guì
塔前古桧

dāng nián shuāng guì shì shuāng yīn, xiāng duì wú yán lǎo gèng gōng.
当年双桧是双音,相对无言老更恭。
tíng xuě dào yāo mái bù sǐ, rú jīn huà zuò liǎng cāng lóng.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

网友评论


更多诗词分类

* 《塔前古桧》专题为您介绍塔前古桧古诗,塔前古桧苏轼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

苏轼著名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江城子·密州出猎》 《题西林壁》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蝶恋花·春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前赤壁赋》

您也许还喜欢

《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苏轼 《题铜陵陈公园双池诗》苏轼 《题西湖楼》苏轼 《天竺寺》苏轼 《同景文咏莲塘》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苏轼 《五色雀》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苏轼 《息壤诗》苏轼 《戏书王文甫家》苏轼